與(完整的)作者無關——江逸蹤讀林薇晨《彼女的日復一日》
透過巧妙的敘事策略,林薇晨將自我推遠又拉近,進而變成一個多層次的角色,讓讀者看到作者的自我是混亂的、斷裂的、複數的。這種寫法展示了一種值得深思的散文觀:散文作者未必總要仰賴曝露來感動他人,也可以透過遮掩、變換與扮演,更加貼近內心的曲折。
——江逸蹤
林薇晨的《彼女的日復一日》是一本相當特殊的散文集,全書三個部分相映成趣:第一部分是英倫遊記,雖是遊記卻不像遊記;第二部分是第三人稱戀愛故事,看似小說(姑且稱之為小說)卻像散文;第三部分是長篇散文〈彼女日誌〉,屬於散文卻更像小說。
這本書挑戰了傳統散文的書寫與閱讀習慣。捧讀之際,我們原本以為在看一位散文作者的「真實故事」,卻在林薇晨層層轉換的視角中不斷暗自懷疑:作者是誰?她的感情是真的嗎?什麼才是真的?真假與否是最重要的事情嗎?
英倫遊記:自我在旅途思索中成為他者
在第一部分的篇章中,林薇晨記述一趟英倫之旅,乍看是邀請讀者一同旅行,但讀者如果真的將之當成純粹的遊記來讀,則可能會在萬花叢中迷途難返。這趟旅行裡發生了什麼?吃生蠔,逛花市,坐摩天輪,參觀博物館,都不是驚心動魄的壯遊,只是微小的日常散策,小到足以忽略,然而,此處的書寫重點並不在於風景本身,而在於那些細瑣事物觸發的自我變化,以及內在反思。
一個女孩,隻身來到外國,回望所來之地,反覆思索當下的此處(倫敦)與遙遠的彼處(台北),故鄉因而成了異鄉,自我因而成了他者——這為第二部分即將出現的「她」、第三部分即將出現的「彼女」提供了合於邏輯的鋪陳。
作者面對英倫各種景點時都如同照鏡子一般,不斷照見自我的心事及回憶。字裡行間的靈思與碎語,讓作者顯得疏離、心不在焉、並未真正參與旅行之中。這個「我」抵達了英國,卻也並未真正抵達,如同想在這些遊記中抵達作者的讀者。這不禁令人探問:我們真的可能透過閱讀完全認識作者嗎?當書寫完成,文章呈現的已是後設的「我」,讀者看到的只能是作者在某個片刻的切面。這樣的「我」其實已經不再純粹單一。
第三人稱戀愛故事:作者隱身卻更加赤裸
在第二部分的篇章中,林薇晨捨棄了「我」的敘述角度,以第三人稱「他」與「她」隱晦地呈現了一對男女的戀愛故事,而循序讀來會發現這段戀愛是一段婚外情。這些篇章採用小說形式,內容卻仍散文化、碎片化地四處遊移,彷彿銜接著第一部分的英倫之旅,因此讀來不像虛構小說,而更像利用小說視角來探討「在道德上不便直說」的真實感受。如同第一部分的「我」與倫敦當地無涉,第二部分的「消失的我」似乎也與這些故事中的道德困境無涉。作者好像隱身了,其實卻更赤裸地展現著內在糾結。
此處的書寫觸及了散文的千古難題。傳統散文美學強調「文道合一」、「以心換心」的誠懇,這種預設導致的結果是:當作者的道德立場不被接受,則書寫技藝也往往一併遭到否定。因此,散文作者一向習慣在自我審查後把心靈打磨得乾淨玲瓏,不是掩蓋就是過度修飾各種悖德、禁忌、甚至扭曲陰翳的情感經歷,以避免與讀者彼此尷尬。
然而,林薇晨經由敘事人稱的變化展開實驗,離開了傳統散文中「我」等於「我說」的慣性。這並非僅是一場在散文、小說之間切換的便宜遊戲(不是要讀者在接受不了散文作者的道德立場時就自動改以「這是小說」來解讀作品),而是另一種敘事可能:當讀者探求的作者置身於和自己相同的觀看位置,一起見證那些親密關係中的不堪與難言,此刻,讀者是否也接受了那不完美的作者?作者在此處引渡小說的技法與審美觀,卻不是虛構另一個人物,而是藉機讓欲說還休的自我得以顯露。
〈彼女日誌〉:敘事主體已隔上多層濾鏡
第三部分是長篇散文〈彼女日誌〉,內容更聚焦於婚外情與兩人關係,並且回到「我」的敘述角度,放在散文集中,自然而然會被解讀為作者的親身經歷。但是,比起第二部分的篇章,〈彼女日誌〉的篇幅與節奏都更像小說。
至此,林薇晨已經完成了對於傳統散文的游擊侵越:在不像遊記的遊記中,作者「置身」理所當然的觀看位置(遊記本來就要書寫異地不是嗎?);在像散文的小說中,作者「隱身」於第三人稱敘事中(「她」是那個遊玩倫敦的「我」嗎?讀者應該如何思考這個作者?);在像小說的散文中,作者再次「現身」於讀者面前,可是經過前兩部分的書寫,這個作者已然隔上多層濾鏡,可以隨時被置換,既是「我」,也是「她」,而非單一不變的敘事主體。
如此一來,讀者試圖窺探的真實作者變得模糊,甚至無關緊要。讀者一路跟讀到第三部分時,獲得的答案不是「真相」,而是「不必追尋」。因此,讀者可以不再追問作者的真實性,而是在文字的三稜鏡之中映照出屬於自己的、那個一閃即逝的「我」,產生個人獨一無二的感慨。
巧妙策略呈現「不統一」的矛盾自我
在書中三個部分的層層遞進與翻新中,林薇晨或許不是基於勇氣而自我揭露,也不是出於自憐而想要博取讀者同情共感;或許她更想叩問的是:我們需要一個完整的作者來支撐故事的真實,以獲得感動人心的力量嗎?
每個人(意識到或沒意識到)的自我,本來就是多重而矛盾的。這些時而隱藏、時而閃現的內在,不可能也不必概括為一個統一、純淨版本的「我」。因此,最好的散文書寫也許不是追求全然的誠實,而是在真實與虛構之間流露那些曾經存在的苦痛與掙扎。
透過巧妙的敘事策略,林薇晨將自我推遠又拉近,進而變成一個多層次的角色,讓讀者看到作者的自我是混亂的、斷裂的、複數的。這種寫法展示了一種值得深思的散文觀:散文作者未必總要仰賴曝露來感動他人,也可以透過遮掩、變換與扮演,更加貼近內心的曲折。換言之,在散文裡,所謂的真實,不只存在於隱私的公開或情感的直述,也可能存在於文字的游移、視角的滑動、結構的安排之中。
這是《彼女的日復一日》帶來的啟發。這本書不只微調了讀者對於「真實」的期待,也紓解了我們在傳統散文中累積的情感疲勞。
|江逸蹤
高中國文科教師,現任PHEDO祕書長。著有《暫停抄寫》、《今夜大雪紛飛》。散文集獲國藝會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