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應該記住自己的立陶宛名字──林一平記立陶宛教育科學部
既然上帝給你牙齒,祂自然也會提供麵包。
(Dievas davė dantis, Dievas duos ir duonos.)
──立陶宛諺語
二○一四年十一月二十日我代表科技部到立陶宛教育科學部參加三邊會議(Taiwan-Baltic Steering Committee Meeting),由其副部長瓦提庫斯(Rimantas Vaitkus)主持,拉脫維亞代表是克羅明博士(Janis Klovins)。年會舉辦相當成功,有熱烈而正面的討論,也確定了下一年度的合作項目。瓦提庫斯副部長和我有一致的看法,認為應該加強人文領域的合作。接下來幾天,我一直仔細思考台、立兩國的人文研究,鏡愈磨愈亮,泉越汲越清,如何促成這個概念的實踐,也越來越清楚,內心相當高興。
立陶宛教育科學部
這一整天的會議相當辛勞,中午休息吃中飯的空檔,所有人由科教部徒步外出,透一口氣。一群浩浩蕩蕩的台、拉、立聯軍走在路上,途中經過不少歷史景點。葛大使拉著我脫隊,說他要花二分鐘帶我參觀一個地方。我跟著繞進一條小巷,來到左邊一間不起眼的房子,進去後別有洞天,竟然是讓人驚豔的琥珀博物館(Mizgiris’ Amber Museum)。博物館保存了十五世紀末時以原石砌成的陶窯,是頗具考古價值的歷史遺跡。
博物館有系統地排列各種琥珀,導覽員很熱心地介紹琥珀知識。部分展示的琥珀放在特殊的透明玻璃櫃,正面及上方皆有放大鏡,展示琥珀裡頭的昆蟲,可清楚看到細微的髮絲。立陶宛所在的波羅的海沿岸是世界琥珀的主產地,四千萬年前,歐洲北部氣候溫暖,大片森林植物淌下樹脂,往往黏裹住周圍的昆蟲、植物及動物毛髮。原始森林沒入水下,被泥土沉積物掩埋,樹脂保存迄今,是為琥珀。含有完整昆蟲或植物的琥珀最為珍貴,呈不透明狀或半透明狀的琥珀等級較次,也稱作蜜蠟。立陶宛的琥珀顏色金黃透明,質地晶瑩,品質佳,適合作為首飾,號稱「立陶宛黃金」。中國南北朝時期的陶弘景(456-536)醫術神奇,被元代的茅山道士尊為第九代宗師。他的著作《名醫別錄》敘述琥珀:「味甘,平,無毒。主安五臟,定魂魄,殺精魅邪鬼,消瘀血,通五淋。」翻成白話文,琥珀有三大功效:一是去驚定神,二是活血散瘀,三是利尿通淋。我將這幾項好處告訴博物館的導覽員,她聽了很驚訝,也很高興,露出美麗的微笑,說:「以後導覽,我要增加說明琥珀的中藥藥效。」在快速參訪琥珀博物館之後,趕到餐廳午膳。餐廳所在地點的左側是立陶宛國防部。瓦提庫斯副部長敘述立陶宛的部會組織,每個部會可以有四位副部長,分屬不同政黨,和台灣的做法大不相同。瓦提庫斯望著窗外的國防部建築,笑著說,他們的空軍只有直升機。
葛大使曾經擔任空軍的高階軍職,設計經國號。我提到這件事,瓦提庫斯刮目相看,大夥面上有光。午餐結束後,室外飄起初雪,頗驚喜。回立陶宛教科
部路途,瓦提庫斯介紹街景,滔滔不絕地細說歷史往事。我們經過一條小巷子,街牆鑲嵌許多藝文作品,是為文學之路。二○○八年,一群藝術家為了紀念詩人密茨凱維奇,決定在他住過的這條街上擺出文創的裝飾作品,以作家、譯者以及對文學有貢獻的學者為主題,頗有特色,符合文學之路這個街名。
密茨凱維奇因政治因素,於一八二三年被拘禁於維爾紐斯聖公會聖三一堂的巴西勒修道院(Basilian Monastery)。格迪米尼茲因狼嚎而建立維爾紐斯城,這個故事啟發了密茨凱維奇,因而倡導波蘭浪漫主義運動(Romanticism),將狼嚎建城的故事融入其創作的詩歌。維爾紐斯的文化氣息深深影響了波蘭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米沃什。他在維爾紐斯上大學時,發表詩歌於校刊而嶄露頭角,聲稱自己是立陶宛大公國的最後一位公民(Last Citizen of the GrandDuchy of Lithuania)。
密茨凱維奇(Adam Bernard Mickiewicz, 1798-1855)
走回教育科學部的短短路程,經過立陶宛文學洗禮,驚喜而滿足。我們繼續三方會議,進行很充實的討論。會議結束時,已是下午四點,瓦提庫斯副部長和我握手互道感謝。接下來幕僚們需要密集作業,完成合作協定的正式條文,以便在晚宴時簽訂。晚宴在納魯提斯酒店(Narutis Hotel)舉行,該酒店由十六世紀的修道院改建,位於皮利街(Pilies Street)上。宴客廳呈現中古世紀的氛圍,曾被好來塢(Hollywood)製片商借用,當作電影及電視影集的場景,包括歷史頻道的影片Barbarians and Barbarians II、百視達(Blockbuster)製作的電影Defiance,以及HBO 的迷你影集Elizabeth I。在此令人愉悅的場所,我們先進行台、拉、立簽約儀式。拉脫維亞、立陶宛兩國敬我遠來是客,請我坐中間,瓦提庫斯和克羅明在我左右方。簽約完成後,大家移駕到宴客廳用膳。
我首先代表台灣起立致詞,感謝立陶宛的招待。用餐期間,大家把握機會交流,了解對方。瓦提庫斯副部長說,立陶宛的大學生人數下降很快,在五年內由二十萬八千降到十五萬,主要是人口外移,在歐盟的制度下,年輕人很容易在不同國家遊走。我和瓦提庫斯閒聊,我以為立陶宛的主要外語是俄文,但以英文交談,暢通無阻,似乎每個當地人都能說英文。瓦提庫斯答覆,立陶宛比較親美,也一直想抹除蘇聯留下來的痕跡。他說了一個笑話,在立陶宛湖中有一條金色的魚,如果漁夫抓到這條魚,許三個願望,可以實現。有一個漁夫抓到這條魚。
這條魚以俄語說:「你可以許三個願望。」這個漁夫討厭俄國,很生氣地抓住魚尾巴敲船沿,說:「不准說俄語,不准說俄語,不准說俄語!」瓦提庫斯笑著結語:「所以我們就不說俄語了。」葛大使曾經提到,拉脫維亞人會唱一首奇怪的歌,當中有一句歌詞是:「我的爸爸很勇敢,他到瀋陽去。」我猜這是被俄國徵召參加日俄戰爭的拉脫維亞兵,隨口問克羅明,當年拉脫維亞人是否被俄羅斯徵召打仗。克羅明苦笑:「豈止日俄戰爭,在蘇聯時期,我也曾經被徵召當俄國兵呢。」俄國統治時,立陶宛人的名字是俄文拼音,德國人統治時,名字是德文拼音,我忽然想到立陶宛藝術家曾說:「每個人都應該記住自己的(立陶宛)名字」,這是很卑微的抗議。
隔日我到距離教育科學部不遠的維爾紐斯大學(Vilnius University)參訪。維爾紐斯大學的學術副校長畢古斯帶我到維爾紐斯大學附近的教堂廣場(Katedros aikštė)。徒步慢行, 畢古斯沿路介紹舊城景觀。舊城充滿神祕的驚奇, 壯麗宏偉的宗教建築有哥德式(Gothic)、文藝復興式(Renaissance) 、巴洛克式( B a r o q u e ) , 以及古典主義(Classicism)等各種態樣。教堂廣場有一座很特別的大鐘樓,是義大利以外較罕見的建築,原來是連接城堡(Lower Castle)的暸望鐘樓,是城牆毀壞後剩下的遺跡,在特殊節日如聖誕節或萬聖節時會敲響樓中的大鐘。
我請畢古斯帶我去看「STEBUKLASB r i c k 」 , 他卻茫然不知所以。原來教堂廣場上有一塊鑲嵌立陶宛字「STEBUKLAS」的石磚,翻譯成中文是「奇蹟」。傳說只要站在地磚上,腳尖指向「S」,虔誠地許個願後,三百六十度地轉身,如果還能站在磚上,腳尖再度指向「S」,那麼願望就會成真。這是立陶宛教科部的小姑娘告訴我的,她經過教堂廣場時,都會在磚上轉一圈。我問她許願靈不靈。她開心地點頭。博學多聞的畢古斯不知道這塊地磚,倒也不意外,因為所謂的「奇蹟地磚」,也不過是六年前政府鑲嵌上去的,日理萬機的大學副校長哪有閒功夫去聽這類「現代」傳說。然則廣場那麼大,如何找到這塊地磚?正在納悶時,見到一位老婆婆蹣跚走到大鐘樓至大教堂的中間處,雙手合十,低頭一陣子,緩步離開。我跑到同一地點,仔細一瞧,果然有一塊紅色地磚。老婆婆沒站在磚上旋轉,大概是年紀大了轉不動。我站在紅色地磚上連續轉了三次,竟然都成功。畢古斯問我許了啥願望,我笑著回答,我沒許願。其實我有許願,祝福老婆婆許的願望能達成,畢竟是她剛才的指引,讓我看到了「奇蹟地磚」。
【立陶宛歷史百科 :摘自〈立陶宛國家博物館〉】
立陶宛是波羅的海沿岸國家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地勢平坦,僅中部地區有一些冰磧堆積丘陵。立陶宛的領土形狀有如非洲,只是下方縮短。右下方凸出一小塊名為利達,如同盲腸,據說是史達林在劃分東歐勢力範圍時,無意間將菸斗放在地圖上,於是將菸斗遮蓋部分的土地割給立陶宛。
維爾紐斯(Vilnius)是立陶宛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人口約五十三萬,比新竹市多十萬人。這個近千年的古城人丁不旺,原因是屢遭戰亂,人民顛沛流離之故。十六世紀時維爾紐斯在齊格蒙特二世統治下發展達到顛峰。他最傑出的成就是將波蘭與立陶宛合併為波蘭—立陶宛聯邦(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聯邦甚至控制了部分德語系的普魯士城市。直到波蘭—立陶宛聯邦在十七世紀中期後日漸衰微,一七九五年被日益強盛的奧地利、普魯士和俄羅斯等帝國三度瓜分,社稷從今雲擾擾,兵戈到處鬧垓垓,最後亡國。
維爾紐斯多次被俄國、波蘭、法國,及德國占領,軍民塗炭,日夕不能聊生,人遭縲絏之厄。一七九五年,立陶宛併入俄羅斯帝國。波蘭人和立陶宛人在一八六三年起義,反抗俄國,未能成功。造反者或者被殺,或者被流放。
一九二二年立陶宛人被逐出維爾紐斯,由波蘭人和猶太人取代。二次世界大戰前維爾紐斯的四成居民是猶太人,充滿豐富的猶太文化(Judaic Culture),被稱為立陶宛的耶路撒冷(Jerusalem of Lithuania)。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三年間德國軍隊占領維爾紐斯,幾乎殺盡猶太人。一九四五年後蘇聯打敗德國人,將立陶宛人移入維爾紐斯,而波蘭人則被驅逐回波蘭。綜觀歷史,居住在維爾紐斯的人們如走馬燈般的顛沛流離,直到一九九一年蘇聯承認立陶宛獨立後,維爾紐斯才迅速轉變為現代化的歐洲城市。
立陶宛歷經劫難,養成樂觀的天命,有一句諺語:「既然上帝給你牙齒,祂自然也會提供麵包。」這個諺語勸你,船到橋頭自然直,不要太憂慮未來。
|林一平
1990年獲得美國華盛頓大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加入Bell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Bellcore)擔任Research Scientist。1995年起在國立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任教至今,並曾經擔任該校資訊工程系系主任、研發長、資訊學院院長、副校長等職務,2014年3月到2016年5月擔任中華民國科技部政務次長,2016年11月起擔任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