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最佳作家獎──虹影走出《羅馬》之路

網頁 書物語 虹影

年度最佳作家獎──虹影走出《羅馬》之路

還記得今年取消的書展嗎?因疫情關係無法來台與讀者見面的虹影,在全世界掀起的朗讀熱潮仍在發燒中,再次證明了她是華文世界裡最優秀的作家。她說:「現在我等在倫敦,每天看書寫作,看這世界的多面和縱向,我自己不敢面對的從前,又出現了,我必須面對,我必須堅強。」

入圍第76屆威尼斯影展主競賽,導演婁燁執導的《蘭心大劇院》,今年年初因中國審查制度的嚴峻,展映遭到撤銷。10月28日據博納影業發行總監在電影頻道融媒體直播的專訪中透露,該片將於2021年與觀眾見面,雖上映檔期尚未公布,但公演的消息一出,`引發影迷、讀者熱烈回響。而在台灣,今年度中國大陸地區電影配額順序抽籤11月18日在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舉行,第12順位的《蘭心大劇院》也有望遞補。

還記得今年取消的書展嗎?虹影推出最新力作《羅馬》,遺憾疫情關係無法來台與台灣讀者見面,然而她的作品,從改編成《蘭心大劇院》的原著小說《上海之死》到《羅馬》,在全世界掀起的朗讀熱潮仍持續發燒中,再次證明了她是華文世界裡最優秀的作家。如今旅居英國,持續書寫的她透過微博表示:「現在我等在倫敦,每天看書寫作,看這世界的多面和縱向,我自己不敢面對的從前,又出現了,我必須面對,我必須堅強。」

虹影的魅力何在?她是執筆的故事家,通過羅馬這座城市重新看待重慶。
北美著名學者陳瑞琳專文寫道:「夜色暗下來的時候,我常常想到虹影。在我心裡,虹影好像一出生,就不屬於那個陰暗窄小的家,不屬於重慶那個地方,甚至不屬於中國。她的生命只是一個誤闖的投胎,她的成長注定要沿長江直下,直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虹影:抵抗與和解 文化跨年·世界在望

 

▎自重慶出走的創作關鍵

1962年,虹影出生重慶。艱難的童年生活,賦予了虹影與常人不同的人生經歷。18歲她選擇出走北京、上海,足跡遍布全國各地,在品味了人間百態之後,她開啟了自己的創作之旅。在虹影的小說中,總有著她個人成長的影子,但虹影卻並沒有僅僅局限於此。實際上,她寫作題材出奇廣泛,寫作風格也異常多變。在國內漂泊多年所體會的西方文明經歷,亦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她的創作,她寫故土也寫海外,寫過去也寫未來,充滿對人性及歷史反思的女性主義寫作,令她不被歸類於中國特定一代寫作者之中,但其作品中表現出的強烈藝術使命感和歷史責任心,卻讓她在國內外文壇中脫穎而出。

▎《羅馬》之路的展開

用13年意大利生活經歷,4年寫作,虹影成就最無國界感、最活色生香的小說《羅馬》。

《羅馬》由小說和散文兩部分構成。小說講述了一個發生在羅馬的五天半的故事,兩個同樣出生於重慶南岸貧民窟、卻未曾相識的女孩——燕燕和露露各自的故事。兩個同樣有著長江流水性格的女孩,貧窮且孤獨,同時也對遠方充滿好奇。她們逃離原鄉,走到國際大都市北京,走向永恆之城羅馬。怎樣的因緣際會,讓她們二人在永恆之城羅馬產生交集?愛情、自由、夢想,過去、現在、未來,兩個女性如何在反思中做出忠於自我的選擇?

在五天半的行程裡,東西方文化的碰撞,羅馬這座城的獨特性,讓她們更深地反思了自己的愛情和夢想,反思了自我的過往、現在和未來,並無所畏懼地做出了忠於自我的選擇。整部作品蘊含著面向未來的反思。

散文部分是虹影個人真實的人生體驗,包括感情、事業、奇遇等。在羅馬居住的這段日子,點燃了她想要描寫女性內在世界中孤獨的靈感。

虹影說:「我對女性存在的瞬間,近幾年較之前有更為深刻的體驗。在某一個時刻,我是這個人,同時也是另一個人,可穿越過去與未來,在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並行,把心靈深處秘不可宣的那部分,用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通過江水貫通歷史、現實和未來、去創造一個使之相遇的四維空間,同時使不同時刻不同的人穿入羅馬這面鏡子,相互交融,相互錯綜,疊加式地對人生不同階段進行回憶、感受和重塑。這裡也存在對女性與男性的審視,由故事本身來說明其關係。」

對異國文化的興趣,令虹影與意大利、與羅馬有了更深層的連接。她走入了意大利的日常生活,並被其豐富的歷史、藝術、美食及其中的人所深深吸引。

虹影《羅馬》

「你可以拒絕一切誘惑,除了羅馬」

這一次我要這樣來寫孤獨的燕燕,同樣孤獨的露露,一樣孤獨的母親們,母親們的母親,那種推不開的黑暗,而她們是那樣不屑一切地昂起頭來,她們在面對自己時,真實而坦然。她們進入這個世界,打爛它。──虹影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人的內心糾結折射,擊中了我的神經。其實用悲劇的手法表現一個民族和一段歷史,女性的生活,如同我之前的作品《飢餓的女兒》和《好女兒花》《阿難:我的印度之行》以及《上海王》等,對我來說是難的,但用一種明亮的色彩,甚至喜劇的形式表現同樣的主題,對我來說更難。知難而上,用從未嘗試過的幽默方式展現現實中的中國和意大利家庭的平凡生活,人們經歷的家庭變故、宗教信仰、愛情與金錢的選擇。這裡面的人物沒有百分之百的好人,也沒有百分之百的壞人,所有的角色都按照自己的需求和夢想展現自己的真實面貌。

「我,得以生存下來,並幸運地找到外國文學,通過閱讀,通過觀看電影,哪怕東歐電影,也讓我做夢,讓我相信只有夢,才會讓命運在未來的某一天有所不同,因為夢或幻想可以讓人有勇氣和智慧。說來也奇特,從意大利的文學和電影,到幾十年後真正住在意大利,通過眼睛和心靈體驗這個國家,來對比以往從書本和電影中了解到的意大利,也更深地了解我自己的國家和自己。 」

《羅馬》是寫給誰的?

張怡微於聯合文學雜誌〈沒有下過大雪的城市,怎麼可能產生愛情?〉一文中寫道: 

羅馬」,是可以逃離的彼岸,是情慾希望的投射。中國是過去,羅馬是未來。過去的苦楚是確鑿的,未來的苦楚是不知道。
我們會說她勇敢、反抗世俗。因為虹影以非常強烈的方式,揭露了身世,揭露童年的孤獨和憂懼,也揭露少女心靈的千瘡百孔。她將母親的情史、兄弟姐妹之間的恩怨以一種過於直接的方式爬梳出來,其背後有革命性的源流,那就是來自 五四,來自反抗家庭,來自解構血緣與親屬的雄心。

她提出了許多很好的文學問題,母親有錯怎麼辦?母親有性慾怎麼辦?我們和母親一起經歷了難以啟齒的難堪之後,又將如何面對彼此,繼續把千瘡百孔的生活過下去。虹影為中國當代文學提供了一類母親的文本,一類複雜的「中國母親」文本,自然也就生成了一類複雜的「中國女兒」文本。

虹影說,《羅馬》給追求愛情、夢想與自由的你,給同樣孤獨的你。

 

 

 


 

|虹影


享譽世界文壇的著名作家、詩人。中國女性主義文學的代表之一。
1962年生於重慶,1981年開始寫詩,1988年開始發表小說。代表作有長篇《飢餓的女兒》、《好兒女花》、《K──英國情人》、《上海王》、《上海之死》、《上海魔術師》、《神奇少年桑桑系列》五本、《米米朵拉》等,詩集《我也叫薩朗波》、《沉靜的老虎》。曾旅居海外多年,現居於北京。
作品被譯成30多種文字在歐美、以色列、澳大利亞、日本、韓國和越南等國出版。多部小說被改編成影視作品,由《上海之死》改編的電影《蘭心大劇院》,入圍第7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曾獲紐約《特爾菲卡》雜誌「中國最優秀短篇小說獎」;長篇自傳體小說《飢餓的女兒》獲台灣1997年《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被中國權威媒體評為2000年十大人氣作家之一;2001年評為《中國圖書商報》十大女作家之首;被《南方周末》、新浪網等評為2002、2003年中國最受爭議的作家;《K──英國情人》被英國《獨立報》(INDEPENDENT)評為2002年Books of the Year十大好書之一,2005年獲義大利《羅馬文學獎》;《好兒女花》獲2009年《亞洲週刊》最佳小說獎;2009年被重慶市民選為重慶城市形象推廣大使。

👀 追蹤虹影微博
|https://bit.ly/3adi9Gy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