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情仇待如何──高苦茶讀《逆:叛之三部曲二部曲》

網頁 啖書評 高苦茶x逆

往事情仇待如何──高苦茶讀《逆:叛之三部曲二部曲》

從八七水災、美麗島事件到莎拉颱風來襲,臺灣人從矛盾、困惑到自我認同,林剪雲《逆:叛之三部曲二部曲》以小說入世又醒世,描繪美麗島世代社會底層人民面臨生存的難題,從自我認同的省籍問題,到壓抑自由思想的白色恐怖,上一代的離亂演變為下一代的失根,臺灣人記憶「逆」的溯旅,是一部恐懼與勇氣的奮鬥史。

未談小說之前,先談談作者林剪雲並兼及文學風格。

林剪雲,是筆名,意境耽美夢幻,彷彿其人柔弱,不食人間煙火。如此文藝筆名易引起誤會,實則她性情剛毅倔強,小說入世又醒世,極寫實,並非空想幻構。

林剪雲《逆:叛之三部曲二部曲》
林剪雲《逆:叛之三部曲二部曲》

 

走戲院如灶腳的文藝女青年

 

剪雲因為父親是電影放映師,兒時的她可任意進出戲院如同走灶腳。看電影是上學、寫功課之外的玩樂,因此看遍各類型電影,甚至可能看過登台演出的歌舞團、布袋戲,養成愛看戲的嗜好。如此薰陶下,「文字影像化」內化為她小說技法特色之一。曾有論者稱讚她的小說幾乎都可以改編成戲劇。這是實情,她曾經擔任電視劇編劇,收視率都不錯。《逆》可以看到許多精妙的「轉場」手法,跳剪、倒敘、溶,甚至蒙太奇。全書結構係素淨搭火車「南」下赴約,同時穿插兒時、成長、就學逐步「北」上的回憶,實況與記憶交互跳轉。幾幕風狂雨驟,雨濕風寒,直沁讀者之眼之心,根本是搬運好萊塢特效。

電影之外,另一嗜好是「愛讀書」,只要姊姊買的、借的、租的書,經過她眼者一定要拿來讀。於是十歲女童也跟著人家讀瓊瑤、張愛玲、紅樓夢及無刪減版的古典小說。

由於影視及超齡課外讀物的陶冶,一位文藝女青年就此誕生。剛進大學即沉浸於小說創作(可躲開某些無謂糾葛困擾?),故「小說」始終是她創作主力。或許在她眼中,寫小說如同擔任電影導演一樣,可以獨斷地把男男女女呼來喝去,愛此恨彼,在一張紙上搬演世間悲歡離合吧!社會案件、真人實事都是小說的材料。1989年1月出版第一本長篇小說《花自飄零》,同年2月出版長篇《火浴鳳凰》、3月出版短篇小說集《女子情愛》、5月出版短篇小說集《我的學生秀蘭》。短短5個月內出版4本小說,集中火力展現才華,現今文壇已沒有類似案例了。

林剪雲創作大約暫停於2007年,之後沉潛收斂。推測可能因籌備撰寫大河小說,需要大量而正確的田野調查,實地場勘,搜讀史料,訪問相關人士。寫作過程費時費力,亦不能馬虎。總算寫成首部曲《忤》,於2017年6月出版,第二部《逆》,於2020年8月出版。

林剪雲《忤:叛之三部曲首部曲》
林剪雲《忤:叛之三部曲首部曲》
 

 

《忤》是章回小說模式講傳統故事,按時序推進,文句屬白描。《逆》時代背景進入現代,也搖身變成「現代主義」小說,表現技巧複雜,文句屬雕花。處處精心煉字鍛句,從第一行到最後一句,絲毫不鬆懈。論者都提及此作主題意識、結構、隱喻、歷史詮釋等大題,然而我用放大鏡看小處、微處,拆讀字字句句即得歡喜。

▎叛之三部曲《忤》與《逆》的角色臍帶

 

《忤》以仕紳李家為主軸,以底層貧民林家為副線。女性主角是玉茗。

《逆》則以《忤》結尾才出生的林家女兒林素淨為主角,前作玉茗與女兒李沐心退為配角。這樣安排是有必要的。經過二二八白色恐怖的衝擊,仕紳李家只能謹慎保守走進夕陽餘暉。而50年代後半出生的林素淨及家人則代表平凡「臺灣人」接棒走上舞台。

《逆》有幾位重要角色,若予以強分主、從,實則只有一位主角林素淨,其他都是配角。這些於素淨生命中重要的人物,來來去去,一方面與素淨產生感情糾葛,另一方面也被國家級暴力摧折,都是受害者。豬欄瘋女人被「慰安」往事及家人、鄉民逼瘋;酒家「哥哥」的下場疑似與軍中不當管教有關;公民老師突然消失大約就是「返校」的翻版;憲兵劉國忠出了一趟軍方交付神聖且神祕的任務而消失;龍鳳群被軍人爸爸父權死死地壓制;邱生存父子兩代受白色恐怖管控,終於「反逆者」邱生存經歷美麗島事件後失聯。還有角色之外的角色,例如二二八事件父母雙亡於鎮壓現場的嬰兒,例如蕉王吳振瑞,例如柯旗化,例如余登發。這就是這本小說的重點。

《返校》海報。 圖/imdb
《返校》海報。 圖/imdb

 

素淨前半生的「逆」,如同B所說,只是無知的逆,直覺的逆,被迫的逆。她的「逆」始終無中心思想。我也在思考,為什麼?大概因為她與我一樣,在嚴密的黨國思想教育下,在父母長輩的噤聲失語下,思想始終沒有啟蒙所致。也就是,根本沒有機會培養自思自省自得的中心思想。所謂的「思想」,只能是僵化教育體制由上而下強灌的。目的就是希望我們不要去想、去質疑。鑄成「華頭華腦」。判斷政治時事的標準只有是否「安定」、「不能亂」。「鄭家安」就是我輩的樣板,我就是另一個「鄭家安」。林素淨、鄭家安及我輩之人,基本上就是這樣了。能不能「起逆」、「反叛」,打破模子,用自己的腦袋建構一套有公理正義、有普世價值、有邏輯、有推理、獨立運作的思想體系?難。只能靠個人造化。似乎只能寄望解嚴後出生的下一代。所以,未來第三部曲的主角會是一個有主見,勇於說不,敢於站上時代浪頭,主導局勢,揮舞旗幟的新人類嗎?說不定就是素淨的兒子小壞。

 

▎省籍濾鏡下的族群與階級

 

《逆》除了經營人物及政治事件,還有一個重點,就是「族群」。時代動盪,各個族群先後來到臺灣,因政治權力不對等,致族與族間產生地位差別。在《忤》還不很明顯,因為《忤》是殷實的在地仕紳照顧外來中國貧民;《逆》時間落在50到70年代,經過二二八及白色恐怖之後,臺灣社會只有兩種人:「本省人」、「外省人」。

「省籍問題」不公不義我們都很了解,而《逆》寫出另一個常被忽略的事實:同為外省人,也有階級高下之分。福建省人講福建話,與臺灣話差不多,外省族群竟把他們排擠於「外省人」之外,但本省人卻不因他講閩南語就把他當本省人,他們的處境好像蝙蝠。林伯仲一介中國貧民於戰後1946年來臺,並非1949年與老蔣同來那批,完全沒撈到好處,又落下一個等級。住眷村的看不起沒住眷村的;軍官比阿兵哥高級;空軍比陸軍高級;陸軍正期瞧不起憲兵正期,因為沒發展沒出息。真讓我眼界大開。難怪出現「高級外省人」這樣的名詞。

▎小說裡的多重國族隱喻

 

作者在後記寫道:「林素淨從小被生母凌虐,其實是隱喻臺灣和中國的關係,她想要違逆,一心一意逃離那樣的環境,其實就是想逃離大中國主義的掌控。」素淨出生時,胎位不正,腳先出來,就是左傳說的「莊公寤生,驚姜氏」的「寤生」,差點要了她媽媽阿葉的命,令阿葉一輩子厭惡素淨。對照中國與臺灣,所謂「寤生」是不是指鄭氏政權割據與清領時期幾次民變「三年小叛、五年大亂」?所以中國嫌惡臺灣「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

阿葉是務實主義者,攜女渡海尋夫時,為了船費、飲食費、上岸後路費,當機立斷,忍心把大女兒惠玉分給船長撫養。對照中國與臺灣,臺灣並沒有對不起中國,反而中國為了自保割讓臺灣給日本,就好像阿葉割讓惠玉給船長一樣。這惠玉也是臺灣的隱喻。

書中有位篇幅只佔幾行,連姓名都無的人物:住豬欄的瘋女人。她在日治時期被日本軍方徵召去南洋「服勤」,犧牲自己保住原生家庭,戰後安全回鄉,卻無人疼惜。家人不諒解嫌她失節、丟臉,任其自生自滅。鄉民更把自己無能反抗日本人的一口惡氣出在她身上。眾人欺,眾人騎。把她逼瘋,瘋了再騎。我要說,這瘋女就是二戰結束後的臺灣。

▎小結

 

聽說第三部的時間範圍將到達「太陽花運動」。從美麗島到太陽花,這一段歷史,我們親身經歷,猶仍歷歷在目,不只政治、社會與意識形態,人們對待「家庭」、「身體」與「性」的態度,更多元,更紛亂,更複雜,更七彩繽紛,剪雲老師早期小說就在處理這一塊,相信應已胸有成竹。

《逆》結束於素淨一樁多年的懸念。但這個結果並非最終結局。她無法滿意,心情難以平靜,且激起人妻人母林素淨的志氣,說要離開臺灣去尋覓自己。她走得了?接下來的發展只能等第三部揭曉。往事情仇待如何?只能於天地間寫下無限恨嗎?或者是倚天照海看遍花無數?我很好奇。

 


 

|高苦茶

臺北人。出生、成長、求學、就業、成家、育女均不出大臺北地區。現職土木工程師,「無照」藏書家。酷嗜訪書、蒐書、藏書,以部落格「大自在軒藏書誌」廣交天下書友同好。亦為資深動漫御宅、類型電影愛好者,於部落格「夢幻泡影錄」、PCDVD論壇及未來復古網站抒發觀影心得。其作品散見於中、港、臺報章雜誌,著有《人間書話:藏書家的心事》。


 

分享: